雜志中心理檢驗多不符合科學標準
2010-04-24 11:09:45
瀏覽量:
德新社18日援引德國女士雜志《自己》“思考與感覺”欄目負責人安妮特·霍貝格的話報道,心理檢驗是《自己》雜志網站點擊率*的頁面,“自我發現和覺醒是很普遍的話題”。
德國心理學家耶德·賴曼對德新社記者說,人們總想尋找一根可以抓住的稻草。這是人類需要“安全感”的反應。“這類檢驗強調,檢驗結果可以揭示你的個性。人們也愿意相信這類說法。”
不過,德國心理學家哈根·賽布特認為,這類檢驗結果往往把檢驗者歸為三類,“這說明不了任何重要疑問。這類心理檢驗與科學無關,他們不符合任何科學標準。”
心理學家米夏埃爾·齊格爾邁爾說:“開發一個有事實結合的性格檢驗需要數年,”而通俗雜志可等不起。
還有心理學家認為,這類心理檢驗之所以廣受歡迎,是因為人們可以“匿名”完成檢驗,而不用顧及別人的眼光。
通俗雜志刊載的心理檢驗很受讀者尤其是女士歡迎,不過,德國心理學家提示,這種心理檢驗大多只為娛樂,不可以太過當真。
齊格爾邁爾認為,雖說不夠科學,但這類心理檢驗有一點益處:“如果你是喜歡自我批評的人,那不妨以批判眼光看待通俗雜志心理檢驗,復發思考檢驗結果,尤其當結果無法如你所愿時。這樣你就會重新審視自己,使自己總能保持積極向上。”
德國心理學家耶德·賴曼對德新社記者說,人們總想尋找一根可以抓住的稻草。這是人類需要“安全感”的反應。“這類檢驗強調,檢驗結果可以揭示你的個性。人們也愿意相信這類說法。”
不過,德國心理學家哈根·賽布特認為,這類檢驗結果往往把檢驗者歸為三類,“這說明不了任何重要疑問。這類心理檢驗與科學無關,他們不符合任何科學標準。”
心理學家米夏埃爾·齊格爾邁爾說:“開發一個有事實結合的性格檢驗需要數年,”而通俗雜志可等不起。
還有心理學家認為,這類心理檢驗之所以廣受歡迎,是因為人們可以“匿名”完成檢驗,而不用顧及別人的眼光。
通俗雜志刊載的心理檢驗很受讀者尤其是女士歡迎,不過,德國心理學家提示,這種心理檢驗大多只為娛樂,不可以太過當真。
齊格爾邁爾認為,雖說不夠科學,但這類心理檢驗有一點益處:“如果你是喜歡自我批評的人,那不妨以批判眼光看待通俗雜志心理檢驗,復發思考檢驗結果,尤其當結果無法如你所愿時。這樣你就會重新審視自己,使自己總能保持積極向上。”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