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. 調整飲食結構,減輕胃部負擔

胃炎患者的飲食需以“溫和、易消化”為核心。主食建議選擇軟爛的米飯、小米粥、面條或饅頭,避免油炸、燒烤等高油脂烹飪方式,優先采用蒸、煮、燉等低溫烹調。蛋白質來源可選嫩豆腐、蒸蛋羹、去皮雞肉或魚肉,既能補充營養又減少消化壓力。蔬菜方面,南瓜、胡蘿卜、菠菜等易消化且富含膳食纖維,可搭配少量低糖水果如蘋果(去皮)、香蕉。需嚴格忌口辛辣調料(辣椒、芥末)、酸性水果(柑橘、檸檬)、碳酸飲料及腌制食品(咸菜、臘肉),這些食物易刺激胃黏膜或加重炎癥。每日可分5-6餐進食,每餐七分飽,睡前2小時避免進食,防止夜間胃酸分泌過多。
2. 針對性用藥,緩解癥狀與修復黏膜
藥物治療需根據胃炎類型和病因個體化選擇。若檢測出幽門螺桿菌感染,需采用“四聯療法”,即1種質子泵抑制劑(如奧美拉唑腸溶膠囊)+2種抗生素(如阿莫西林膠囊、克拉霉素片)+1種鉍劑(如枸櫞酸鉍鉀顆粒),療程通常為10-14天,需嚴格遵醫囑完成全程治療。針對胃酸過多引起的反酸、燒心,可短期使用雷貝拉唑鈉腸溶片或鋁碳酸鎂咀嚼片,后者既能中和胃酸,又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護層。若伴隨胃痙攣疼痛,醫生可能開具消旋山莨菪堿片緩解癥狀。對于胃黏膜損傷,瑞巴派特片或膠體果膠鉍膠囊可促進修復。需注意,所有藥物均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,避免自行疊加用藥或調整劑量。
3. 中醫調理與物理輔助,改善胃腸功能
中醫將胃炎分為肝胃不和、脾胃虛寒等證型,可選用對應中成藥調理。例如,肝胃不和型(癥狀:胃脹、噯氣、情緒波動后加重)適用柴胡疏肝散;脾胃虛寒型(癥狀:胃痛喜溫、四肢發涼)可用附子理中丸。針灸療法選取中脘、足三里、內關等穴位,能調和脾胃氣機;艾灸神闕穴或中脘穴,每次15分鐘,對虛寒型胃痛效果顯著。日常可飲用陳皮紅棗茶(陳皮5g、紅棗3顆泡水)或麥冬石斛飲(麥冬10g、石斛5g煮水),輔助緩解口干、胃陰不足等癥狀。物理治療方面,用40-50℃的熱水袋敷于上腹部,每次15-20分鐘,每日2-3次,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緩解痙攣性疼痛;飯后輕柔按摩腹部(順時針方向繞臍周推拿10-15分鐘),有助于胃腸蠕動。
4. 改善生活習慣,預防復發與并發癥
胃炎的長期管理需從生活細節入手。戒煙限酒是關鍵,尼古丁和酒精會直接損傷胃黏膜,加重炎癥。保持情緒穩定,長期焦慮、緊張會通過“腦腸軸”影響胃腸功能,可通過深呼吸、冥想、聽輕音樂等方式舒緩壓力,保證每日7-8小時睡眠。再者,注意腹部保暖,冬季可佩戴腹帶,避免受涼誘發癥狀;天氣變化時及時增減衣物,防止感冒引發免疫力下降。需定期復查胃鏡(建議每年1次,40歲以上人群增加**標志物篩查),尤其對于伴有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患者,需密切監測病情變化。若出現嘔血、黑便、持續消瘦等警示癥狀,或自我調理2周未見改善,應立即就醫,必要時進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或胃部分切除術。